紫外線 防曬與皮膚老化
By 楊志雄陳育瑩
天氣越來越熱,紫外線越來越強,一不小心皮膚就曬得又紅又痛,大家都知道紫外線會造成皮膚的曬傷發炎,但容易被忽略的是紫外線也會造成皮膚的老化喔!
皮膚老化的原因:
皮膚老化的原因可分為內因性及外因性:
外因性的罪魁禍首當屬紫外線直接對皮膚的傷害,其他包括抽菸、喝酒、熬夜、壓力大、睡眠不好、皮膚保養不當、空氣污染等因素,使人體內產生自由基,自由基是不穩定的電子,會攻擊我們的細胞,導致皮膚細胞被破壞,進而肌膚老化;內因性則是本身的基因與歲月的催促造成本身細胞不可避免的衰老,要避免皮膚老化,必須從避免這些因素著手。目前醫學這麼發達,是否可以幫助我們達成這個夢想?因此我們先從皮膚老化開始談起,從而建立現代抗老防皺的新觀念.。
陽光之所以造成老化,是因其能量會被皮膚細胞吸收而產生一連串的化學反應,使細胞內的核酸(DNA)及蛋白質變性.我們的表皮細胞均具有自我修補的能力,故不致發生問題.然而過度的暴曬,能使破壞的速度大於修補的速度,故皮膚必加速老化。
陽光性老化的五大天王,包括:(1)皺紋:因為皮膚真皮組織中膠原蛋白及彈性蛋白減少所致。同時,因表皮及真皮保濕能力降低,皮膚越來越乾燥而產生皺紋,因此加強保濕,也是必須的 (2) 斑點:產生皮膚的色素變化,如黑斑,雀斑,老人斑,都屬色素加深,另外較特別的是脫色性老人斑,則為黑色素減少所致,看起來很像白斑。(3)暗沉:角質細胞老化,更新代謝速度變慢,角質層排列雜亂堆積,致使皮膚變得粗糙暗淡。 (4)紅點:血管老化,因為血管週邊的彈性纖維變性喪失,而產生的血管擴張痣,。(5)肉芽:皮脂腺老化功能不足,代償性的皮酯腺增生突出皮膚表面,看似肉芽。當以上這些現象提早出現時,即是提醒你該正視這個問題了。
我們將陽光依其波長,分成紅外線,可見光,紫外線等。紅外線俗稱熱線,能使物體變熱,與可見光皆可穿過表皮,到達真皮,引起急性紅斑(曬紅),但此兩者皆令人不適,人們通常會自動避開來減少曬傷。紫外線是一種自太陽射至地球表面的一種看不到的光線,雖然大氣層會保護我們避免許多福射線的傷害,但仍有些輻射線會穿越大氣層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。紫外線是傷害性光線的一種,經由皮膚的吸收會傷害DNA,當DNA遭受破壞時,細胞會因而死亡或是發展成不能控制的癌細胞,這就是瘤形成初期。
紫外線的介紹:
紫外線,又可分為長波紫外線(UVA),中波紫外線(UVB),短波紫外線(UVC)
長波紫外線(UVA):波長在400~320nm,可直達表皮的基底細胞層,致使黑色素細胞產生更多的黑色素,因此,有斑的人最忌此波.
中波紫外線(UVB):波長在290~320nm,雖只到表皮層,但易引起細胞變性,產生皮膚癌,加速皮膚老化的速度同時,也會間接導致色素的加深
短波紫外線(UVC):甚少穿過大氣層,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很少,故很少討論到.
防曬乳的使用重點
1. 依膚質、選擇廣效、係數夠的防曬乳:上面標示需能防護長波紫外線(UVA)及中波紫外線(UVB),膚色越白或容易長斑則需要係數夠的防曬乳(SPF30以上, PA ++或+++),若本身為油性肌膚、青春痘膚質或從事一般的日常生活工作,則需選購清爽且不產生粉刺的防曬品(親水性的防曬乳), 若為乾性皮膚,又要去海邊外島度個假,就必須選擇親脂性,不易脫落又保濕的防曬霜出門。
2. 出門前 30分鐘,便要擦防曬乳了
3. 需2-3小時補充一次防曬乳
4. 從事戶外及水上活動, 需選防水性的防曬乳
5. 不管晴雨天或是內外, 需一年四季都擦防曬乳
防曬的原則ABC
1. A(AWAY)遠離: 應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日照最強的時候出門,盡量少去日光反射強烈的地區,如海邊,沙地,河邊,雪地…等,這些地方的紫外線曝曬劑量為為日常生活的20到25倍。
2. B(BLOCK)阻擋:防曬乳的使用,歐美人士早已把防曬霜列入日常保養品使用。
3. C(COVER)遮蓋:採取適當的防曬措施,如帽子遮陽傘,淺長T桖等。
什麼是SPF及 UPF?
所謂SPF(Sun Protection Factor)就是防曬系數,為防曬功能的指標,SPF數值代表該防曬品在UVB的照射下保護肌膚不被曬紅、曬傷的時間。例如,原本五分鐘會曬紅的人,使用SPF15的防曬品,可耐十五倍的時間才曬紅,所以是五乘十五等於七十五分鐘。一般而言,平日使用防曬係數至少十五以上。若是長時間曝露於日光下、海邊、河邊、高地、沙灘、柏油路等地活動,因可增加二十至二十五倍的紫外線曝曬量,必須選擇更高係數的防曬品。
UPF:另外對於衣物方面的防曬,澳洲輻射核能保護安全局(Australia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nuclear safety agency)最早進行紫外線輻射測試,並制定檢驗規範,利用輻射光譜儀器,對布料做6次掃描取得UVA及UVB的透視率,換算成防曬係數(UPF),作為防曬衣物的評價和分及標準,是各國沿用的測試標準,也是最有公信力的認證機構。
不同皮膚對紫外線的反應:
皮膚類別(指的是皮膚未做防曬的情形下,在夏天的中午時間,曝曬在陽光下30分鐘)
類別 | 特性 | 皮膚的反應 | 曝曬時間 |
Skin tape I | 白皙膚色,淺髮色,藍眼珠 | 嚴重曬傷,不會曬黑 | 5-10分鐘 |
Skin type II | 淺色皮膚,淺髮色,綠眼珠 | 易曬傷,但仍會曬黑 | 10-20分鐘 |
Skin type III | 淺色皮膚,深髮色,棕眼珠 | 輕微曬傷,也會曬黑 | 20-30分鐘 |
Skin type IV | 深色皮膚,棕髮色,棕眼珠 | 易曬黑,較不易曬傷 | 約45分鐘 |
Skin type V | 深色皮膚,黑髮色,黑眼珠 | 不會曬傷,幾乎只會曬黑 | 約60分鐘 |
Skin type VI | 黑色皮膚,黑髮色,黑眼珠 | 不會曬傷,只會曬黑 | 約90分鐘 |
一般東方人的皮膚分佈為第二型到第四型,大多屬於第三四型的標準型,使用的防曬系數20以上最適當。
紫外線指數(Ultraviolet index, UVI)
1994年由美國環保署與國家氣象局開始發布,目的是讓民眾了解紫外線強度。
紫外線指數 | 0-2 | 3-4 | 5-6 | 7-9 | >10 |
曝曬級數 | 微量級 | 低量級 | 中量級 | 過量級 | 危險級 |
可以隨時在www.cwb.gov.tw及www.epa.gov.tw查詢紫外線指數現況。
建議各位朋友,出門前可以先看看當天的紫外線指數為何,做好最佳的防護喔~
留言列表